找到相关内容4484篇,用时4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物本人本心本——奘师在“少林问禅”高峰禅会演讲

    高贵的头颅向毗卢顶上去踏,让这个精神——大丈夫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与天地同筹、与万物为旅又与同在的那个“顶天立地”就是禅的境界。一旦我们把握它了,那么满目青山是禅、潺潺流水是禅、郁郁黄花是禅,凛冽的...诬陷最后被斩头而死,三祖得了麻风病,从三祖到四祖,四祖是湖北黄梅人,他跟三祖得了之后到江西吉安住了十年,回到庐山顶上大林寺,又住了几年被黄梅的父老乡亲请回到黄梅,到五祖就已经到唐朝的贞观年间了,传到...

    明奘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34483422.html
  •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

    因缘”等基本教义皆用以说明无常、缘起无我,否定现实人间以超脱生死轮回。但佛陀创教本怀却是对人间苦难之悲悯,从“众生平等”基点出发倡导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道德实践,以“业报轮回”体现“自作自受”的...凡十方寺院住持虚席,必闻于所司,伺公命下,库司会两序勤旧茶,议发专使修书、制疏,茶汤榜请书记为之一,并引《翻译名义集》日:“寺是摄十方一切众僧修道境界,为待一切僧经游来往,受供处所,无彼无此,无主无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415484221.html
  • 论禅与诗

    以此为根本,而思苦言难者,往往不悟。   神会讲“心如明镜”,明镜照物是不需经过时间过程的,人心的反照自然也应如此。  三是强调一体之悟。南宗禅主张归于一心,因而森罗万象都是一之所印。永嘉玄觉有...结果。中国佛教在心性问题上有两个重大发展。一是肯定“心”作为主体的存在。本来大乘佛教初传,讲我、两空,是不承认存在常住不变的主体的。因此也不承认作为主体的“心性”。但佛教传入中国,与玄学相结合,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2784356.html
  • 众生平等与正法治化

    122经云:“于色染著缠绵,名曰众生;于受、想、行、识染著缠绵,名曰众生”。这里的“众生”指因无明而生死流转、烦恼不断的有情众生,是狭义的“众生”。而按照《法鼓经》的说法,“和合施设,名为众生”,则...生者不起。2 因此,佛教经典之中,除了专讲缘起、四圣谛、涅槃、法界、佛性等高深义理的出世间,也有重视人间、人身、人生,劝人向善、积极进取的人天乘正法,既有第一胜义谛也有世俗谛。3   然而,中国佛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44584390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《起信论》与宋代理学

    ;气”的本来状态,就如“心真如门”是“心生灭门”的真实;而“气”的聚散而生起,又回到“太虚&...开显了大乘的“”和“义”,建立了真常理论的架构;与其配合的是实践层面的“四信”和“五行”。 牟宗三先生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3284595.html
  • 佛教对推进生态文明的意义

    哲学,对佛法即可总揽全局,深入经藏,深入教法,以智慧的光芒扫除所有烟障和纷扰。佛教在其精到的中观学中,对的本质特性,以及我们如何去真正把握和认识世间,作了十分透彻的分析,以作为人们处理与这个世界之...力主能观心者,方能解脱。唯识学就是基于“心为本”的理念而广演唯识妙谛的。“三界唯心”“法唯识”就是对“心为本”之义的阐释。在此,唯识学并不认为众生无时不在闪现的“识”为实有。唯识学对众生认识诸法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284629.html
  • 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

    观性,就是指观照之自性。《心经》通篇所言,正是介绍观音的这种观性方法与观性结果的。《楞严经》中说观音从耳根入手,不观音而反观能闻之性,从而达到“空觉极圆”、不生不灭、清净妙乐、自在无碍的“十方圆明...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观音思想,此外还包括派系繁多的民间宗教中的观音思想。民间的观音思想是在前两种观音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,从正规佛教的观点来看,它既有如的成分,也有不如的因素,个别明显违反观音法门的基本...

    李利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0884653.html
  • 人生十问--星云大师讲述

    喜,失之不忧。”但能彻悟这句话又谈何容易呢? 禅宗六祖曾说:“无一可得,方能建立。”我们几十年的人生,所谓荣华富贵,功名利禄,不正如同三更梦、九月霜吗?得,...。 懂得“无”的哲学以后,会有什么境界呢?举几个例子来说明: 譬如我们的钱给人倒了,觉得很懊恼,但是自从懂得“无”的哲学以后,知道未曾有一不是从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04484884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八):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

    的事物入手,观察其本质与现象之间互为体用因果的关系,去实证体认真理、认识客观存在的途经。识的运动和变化就在这个限度内去展开其“以用显体”的规律和方法。因此,作为显现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的识的三性层次...而是肯定知足的奉献人羣!   在唯识学上,把分别计较,常起执著的心态称为遍计所执。   二、识的三性、三无性说   凡是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的假法,无一能够常住而实有。而我们从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9591985498.html
  • 弘扬“人间佛教”的精义 提升青年学子之精神品质

    意思是指无形无相的真空状态,这是相对于有形有相的事物而言,所以有句话说“佛性真空妙有”。两层含义的微妙区别,大家要在阅读中随文意而自如体会。   佛教哲学认为“缘起性空”,意思是指世界的一切事物...个人的体会,恐有不当之处,仅供大家参考而已。   如何理解“空”?它有两层意思。一是指万事万物没有真正的自性,即没有固定、永恒的本质。如佛家常说“四大皆空”、“法皆空”,这里包括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,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085647.html